国内汽车产销突破3000万大关,全球新能源产业竞争加速
汽车行业,作为全球经济的关键领域,正在经历一个标志性的转型阶段,这一阶段以显著的里程碑和技术进步为特征。2023年成为这一行业的分水岭,特别是在中国,汽车的生产和销售量超过了3000万辆的大关。仔细分析这一增长及其背后的趋势,可以看出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
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增长,加速全球化
中国的汽车行业在近些年展现出了显著的韧性和活力,在中汽协近日发布的2023年汽车产销数据中,可以看到2023年全国汽车的生产和销售量分别达到了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11.6%和12%。这一增长不仅局限于传统车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增长尤为显著。
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我们认为,这种快速增长反映了全球向可持续和环保交通解决方案的转变,而这一转变驱动力主要归结于环境关切和支持性政府政策。
不仅如此,国内汽车工业的全球足迹显著扩大,总车辆出口量达到491万辆,同比增长57.9%。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出现了暴增,同比增长77.6%,凸显了全球对更清洁、更可持续车辆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正处于量变引发质变的阶段。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国内外企业合作和国内企业大举出海的动作。例如,今年CES展会上,NVIDIA与包括理想汽车、小米汽车等在内的领先汽车公司为其NVIDIA DRIVE Thor和DRIVE Orin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这预示着未来人工智能和先进计算将成为汽车设计和功能的一个整体部分。
另外,比亚迪近日也宣布收购巴西锂矿开发商Sigma,该公司市值约29亿美元(约合208亿元人民币)。同时,比亚迪正在当地积极寻找锂资产,并计划建设一家集电动客车、卡车底盘和新能源乘用车整车生产于一体的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该项目总投资额为30亿雷亚尔(折合人民币约45亿)。
所以现阶段下,中国新能源车企正在加速海外扩张。也有分析机构预计到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增长27%,达到1750万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预计将占据市场份额的78%左右。同时在2024年,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有望达到47.1%。
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战场”
虽说,目前国内新能源车企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北美、欧洲等地区的发展仍然值得关注。从分析机构Canalys预测数据来看,2023年全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增幅29%,达到1370万辆,渗透率达17%,其中欧洲和北美的销量分别达320万辆和180万辆,与中国共同成为2023年全球前三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但是,北美即将超越欧洲,提供更低的电动汽车价格。英国也在投资策略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汽车制造商更多地关注竞争力强的电池电动汽车。
而且,电动汽车电池的发展已经取得显著进步,特别是锂离子(Li-ion)技术,这为电池提供了更高的能量存储、更轻的重量和更长的使用寿命。新的发展如固态电池,预计将进一步革新这一领域,提供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快速充电能力。如Schaeffler Americas正在开发的固态电池旨在增强电池寿命、减小体积,并降低成本,同时实现快速充电。同时,美企量子景观(QuantumScape)公司表示,其固态电池也通过了德国大众公司的50万公里耐久性测试。
并且,从国内海关的数据就可以看出来,全球都在十分注重以ESG为代表的绿色环保理念。2023年“新三样”出口同比增三成2023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23.77万亿元,同比增长0.6%。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增长了29.9%,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加电动汽车和光伏的市场对于减少排放至关重要,也是符合全球规定的目标和里程碑。然而,电动汽车行业在确保盈利的同时,面临着满足环境目标的挑战。工控网认为,尽管近些年消费端对电动汽车的情绪有所放缓,但市场整体增长并未减弱,理解消费端的偏好,特别是关于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和成本等因素,对于全球市场的持续扩张至关重要。
而且,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正在经历加速竞争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原始设备制造商(OEM)转向内部开发关键电气化推进组件,例如集成电驱动轴。这一趋势不仅激化了技术竞争,还推动了对永磁体(PM)依赖的减少,这一措施主要是国外考虑到中国在这些资源的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此外,随着产量的增加,行业内部的合作、联盟和合资企业日益增多,这既带来了技术挑战,也对供应链造成了潜在的限制。这些变化共同推动了全球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进步和竞争加剧。
总结来说,汽车行业向电动出行的转型涉及复杂的技术创新、市场动态、环境考虑、经济因素、消费者行为和全球供应链挑战的互动。特别是固态电池等电池技术的重大进步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新能源汽车必须在继续实现可持续增长和电动汽车的广泛采用的同时,导航各种挑战,包括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偏好、经济不确定性、供应链复杂性和法规环境。
同类文章排行
- 万马高分子助力,国内首条公里级大长度环保
- 主营产品有哪些?
- 购买后产品发什么快递?
- 节能转型,电机产业链有哪些变革性机会?
- 更紧凑而高效的机器人世界
- 机器手臂的创新应用:轻薄短小、智能高效
- 产品供货周期需要多久?
- 当半导体碰上 AMR,来一场智能化的精彩
-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通向智能工厂的硬核技术,哪些和你有关?
最新资讯文章
- 英孚康是罗克韦尔的替代品?不止如此
- 欧洲航天局利用MVG设备大幅增强新型 H
- Profinet转canopen网关连接
- DATALOGIC得利捷 | 物流之眼利
- 施耐德电气与标领智能装备强强联合,共创电
- 【有现货】KB-LS10N-C KB-L
- 华北工控打造网安专用主板,基于飞腾D20
- PLC通讯革新:EtherNetIP转P
- 华北工控ATX-6152:高度集成化!提
- 巴斯夫成功完成Ethernet-APL试
- HRPG-1000N3 系列:1000W
- RQB60W12 系列:60W 1/4
- NPB-450-NFC 系列:450W
- VFD 系列:150W~750W 工业用
- NGE12/18 系列:12W/18W
- 工业现场ModbusTCP转EtherN
- DJM / FT系列:12V/38~15
- SI06W8/DI06W8 系列:超宽压
- NGE100 (U) 系列:100W 环
- LOP-200/300系列:200W &